新时代记者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新闻专业的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3月29日,四川日报记者李寰就为我校师生解答了这个问题。
“新闻忌假、大、空、冷、硬、碎、浅、平。”李寰说,新闻必须真实,不能假大空,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胡编背离人性的假故事或者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大话空话。新闻更不能冷,作为媒体人要挖掘新闻的温度。她举例说,有一篇关于消防员救火牺牲的新闻,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参与指挥救援的领导多么重视,参与救援的人数多么的多,但是却对5条已经逝去的生命和14个生死未卜的生命一笔带过。她批评这样的新闻太冷,缺乏应有的温度,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李寰在讲座中结合案例还分别讲解了:忌“硬”就是要避免语气生硬,死气呆板;忌“碎”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忌“浅”即避免肤浅琐碎,泛泛而谈;忌“平”即不能平铺直叙,缺乏起伏。她引导学生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提升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新闻应该有人、有故事、有温度。”李寰在分享武汉抗疫采访的经历时,回忆了一个非常小但很温暖的故事:“重症八仙”康焰教授,患者在查房的时候对他说,我想吃豆腐乳,还想吃蒸鸡蛋。康教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正巧当天的盒饭中有一块蒸鸡蛋,他让护士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挑到饭盒里,又“征用”了同事从成都带去的豆腐乳,当患者看到豆腐乳和蒸鸡蛋的时候,泪如泉涌。她说,没想到她的一个小小心愿,却被教授记在了心上。
李寰总能在采访中敏锐地发现这样温暖的小故事,并用细腻的文字展现给大众,让读者有幸看到医护人员不仅用高超的医术和耐心在挽救患者的生命,更是用真心和温情在重塑大家对生命的希望和对武汉这座城市的信心。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并深受启发,积极互动交流。互动中,有同学提问:“作为逆行者去武汉采访,您害怕、担心吗?”李寰强调:“对于武汉抗疫之行,我不是逆行者,只是使命所达,哪里有新闻,哪里就应该有记者的声音。”当同学问到,如何把一个新闻迅速并完整地传递给读者时。李寰说,在一个突发事情当中,为了时效性,我们会用比较简短的三两句话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传递出去;但是在这个新闻事件的背后,可能还会有值得深度解读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做新闻的第二个点,就是对这一个事件进行深度剖析,传递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和价值,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应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李寰记者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用她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睿智的语言,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实践经验,引用大量案例,分析了融媒体时代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写出更有温度的新闻,诠释了新时代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党委宣传部、党委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文学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代表,大学生通讯社、融媒体中心部分学生聆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