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德阳觅史迹访群众寻根溯源

发布时间:2018-08-28 作者:宣传部“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编辑:张莉 点击:

       8月19日至23日,我校“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深入感悟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奋斗足迹和成长历程,学习他爱学习、爱思考、重实践等优秀品质,从青年习近平身上汲取榜样力量,团队成员前往德阳市开展“重走青年习近平来川路”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9日下午,团队顺利抵达四川省德阳市,同学们按照事前确定的方案再次细化行程,先后前往德阳市档案馆、旌阳区政府档案馆、市委党史办公室、中江县档案馆等地收集资料,访问相关工作人员,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成员。在为期5天的寻访和档案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关当事人的热情接待和鼎力支持,同学们收获满满。

        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德阳市档案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利用档案馆信息系统查询上个世纪70年代有关青年习近平前往德阳市学习沼气技术的史料。在《绵竹县土门乡鹿角村八组等15个组(社)为“沼气能源村”的批复》中,找到了当年修建并大量使用沼气的具体地点是中江县龙台乡宝庆村第五村民小组;《德阳市沼气能源村命名大会上成都摘取科研所张更新所长的讲话》中提及山东的集体供气、沼气的相关问题实际操作方法以及国外学习本地沼气技术、巴西总统亲自过问相关事项等内容。

       同学们在《关于征集我市各县沼气建设历史等资料的通知》中发现有“沼气志”的存在,在与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中得知旌阳区档案馆或许有我们寻找的资料。本着不放过一丝线索的原则,实践团队转战旌阳区政府档案馆寻访和查找档案史料。

       辗转抵达旌阳区政府档案馆后,档案馆工作人员杨杰同志接待了实践团队,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此前黑荫贵等人回访德阳,访谈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学习沼气技术的情况,并赠送实践团队《德阳县志》一书,书中对1960-1970年代旌阳区农村修建和使用沼气有详实的记载。同学们在杨杰同志的帮助下,了解到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来德阳学习沼气的相关记载。

       实践团队前往德阳市委党史办公室查询资料,党史办李主任耐心详细的讲述了德阳沼气发展的进程,并接受了团队成员的访谈。访谈中,同学们了解到在1972年和1973年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前往德阳学习沼气,初次前往四川是因为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于是便产生了到四川学习沼气以解决梁家河缺煤缺柴窘况的想法。之后他与同伴组成沿川学习沼气的团队前往德阳市中江县(原属绵阳管辖)学习沼气的相关知识,回到陕西后在梁家河建成了第一口用石板砌成的沼气池。同年12月,习近平同志再次随延安代表团入川深入考察,德阳县作为考察的首站同时也是最后一站,习近平同志在此留下了“三顾茅庐”取沼气发电图纸的佳话。通过这两次的学习,沼气发电得以在陕西开始得到推广。市委党史办公室友情提供了他们整理的《黑荫贵与李耀延等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时到德阳学习考察沼气的谈话》《跟着总书记历练人民情怀——从德阳取火取图到梁家河烧气发电》等档案材料。

       实践团队在中江县档案馆作进一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找寻到了1972年1月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专题报道《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此篇报道正是当年使习近平同志萌发前往德阳学习沼气技术、解决梁家河老乡缺少柴火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源头。

        团队同学们翻阅了中江县的县志,对中江县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当时中江县的人民生活窘迫,温饱问题不能得到完全的解决。通过沼气的发展与推广,中江县的能源使用从柴火迈向了沼气,开始一步步迈向新农村。现如今,沼气的使用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生活的一段历史,改革开放40年使沼源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丽新村建设被更清洁、环保、高效的新能源替代,全村都在使用电能、天然气等能源。全体团队成员通过重走青年习近平来川学习路线,深度感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民生疾苦、关心人民冷暖的为民情怀的历史源头,在实践中见证了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的巨大变化,深切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祖国取得的跨越性进步与发展,并为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

分享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