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系:彭金祥副教授讲汉语诗歌艺术的转变

发布时间:2008-10-27 点击:

1024730,应诗词俱乐部和晨曦国学社的邀请,中文系彭金祥副教授在112教室给同学们作了一场名为“从格律到自由——欧美诗与中国现代诗风的艺术转变”的讲座。诗词俱乐部及晨曦国学社的全体会员到场聆听。

老师从20世纪初中国自由诗的出现、20~30年代形成汉语诗歌艺术转变契机、50~60年代海峡两岸汉语诗歌转变的延续、70年代以后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音律与音步五个方面介绍了诗歌艺术发展变化情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老师说,卞之琳的《圆宝盒》蕴含宇宙精英智慧之美。诗人幻想有着“圆宝盒”的智慧之美,它像一颗珍珠晶莹色泽,包含了全宇宙色相一样,可以通过一事一物,表现丰富复杂的大千世界。诗中说:“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吞食。”即要珍惜生命的创造力。当你带着“圆宝盒”在“蓝天的怀里”,待到象征、情感和意象结合的“桥”出现的一刹那,就显示出真理的光辉。在谈到诗歌转变的契机时,老师说,中国新诗体的“贫血症”以西法来治疗滋补尽管不能“治本”,但是也可“活血强身”拓宽视野。自文学革新后,诗界百无禁忌,是诗人敢于试验和探索的年代。走出国门与留在国内的诗界的有志之士纷纷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寻找诗歌的新出路,20年代中国新诗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态势。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艺术那种富有内含力和迷离色彩的诗意方式,似乎很快成为了拯救新诗歌的灵验秘方。这一时期新诗明显向内在、含蕴、浑沌力方面转变,虽未很快转化为汉语诗歌自由的特色,仍是一种模仿或复制,然而,新诗即使充当西方现代诗歌和“拿来主义”也会给汉语诗歌带来新异感,进而反观自身,达到对异质语言艺术的汲取和融化,激活现代汉语诗歌文本。

老师还讲到,台湾诗歌不单填补了“文革”期间诗苑的空白,同时也最早与西方诗歌对话,在新诗发展的“前沿”充当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倘若对这一特殊角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就会疏忽汉语诗歌转变的内在逻辑。台湾五六十年诗歌在变动的多元格局中呈现着生机,运用现代技巧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已成为讲坛风尚。

整个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自己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诗歌的艺术,对诗歌产生的深厚的兴趣。

分享到:
Baidu
sogou